
手機號碼:18516712219
地 址:上海市普陀區金沙江路1006弄1號5樓E/F室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水害始終是威脅安全生產、制約開采效率的關鍵問題之一。隨著煤層開采深度不斷增加,地質條件愈發復雜,導水裂隙發育、含水層突水等風險顯著提升,不僅可能造成設備損壞、開采中斷,更會直接危及礦工生命安全。
注漿堵水作為治理礦井水害的關鍵技術手段,通過向巖層裂隙中注入漿液材料,形成阻水屏障,從而有效封堵涌水通道、加固破碎巖體。既能保障井下作業安全,也有助于保護地下水資源與地表生態環境。然而,注漿效果的傳統評價方法多依賴于宏觀力學試驗和鉆探取樣,難以實現對漿液滲透范圍、孔隙結構演化及微觀損傷機制的精準分析。在這一背景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 LF-NMR)以其非破壞性、高精度和對微觀孔隙結構的敏感表征能力,逐漸成為煤礦注漿堵水效果評價與研究的重要工具。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基于原子核在磁場中的弛豫特性,能夠無損、快速地檢測材料中流體的分布、孔隙結構及動態行為。其原理在于,氫原子核(如在水分子中)在外加磁場作用下會發生能級分裂,通過施加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可激發核磁共振信號。信號的弛豫時間(T1、T2)與樣品孔隙大小、流體存在形式密切相關:短弛豫時間通常對應小孔隙或束縛流體,長弛豫時間則指示大孔隙或自由流體。
在煤礦注漿研究中,核磁共振通過對巖樣或注漿樣品中水分子分布、相態及遷移行為的無損檢測,實現對注漿前后巖石孔隙結構、裂隙連通性與漿液充填程度的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揭示漿液在巖石內部的賦存狀態與固化特征,從而科學評價堵水層的完整性與抗滲能力。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還具備與力學、溫度、化學等多場耦合實驗的兼容性,為注漿堵水機理的深入研究開辟了新路徑。通過將宏觀三軸壓縮試驗與微觀核磁測試相結合,研究人員可以在同一巖樣上施加梯度載荷,同步觀察巖石在應力作用下微孔壓密、微裂紋萌生、擴展乃至斷裂的全過程。低場核磁能夠精準捕捉不同損傷階段孔隙結構的演變規律,揭示巖石在受損過程中微觀損傷擴展機制與滲流特性的關聯。
應用案例:注漿核磁弛豫、成像表征
圖一:注漿過程及固化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煤礦領域的應用優勢顯著。實現了無損檢測,同一試樣可重復用于多條件、多維度測試,極大提高了實驗數據的連貫性與可靠性。高靈敏度與定量化分析能力使其能夠識別微米級孔隙及流體相態變化,克服了傳統方法分辨率不足的缺點。技術操作相對簡便,儀器成本低于高頻核磁,更適合工程現場的推廣與應用。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不僅為煤礦注漿堵水效果提供了科學、精準的評價手段,更通過多場耦合實驗揭示了注漿加固的微觀機制與巖體損傷演化規律。這一技術的深入應用將助力煤礦水害防治從經驗導向邁向數據驅動與機理洞察,為礦山安全綠色開采提供關鍵技術支撐。